新动态:数字赋能基层治理,上海这个街道为基层干部减负并守护“沉默的少数”
2023-04-21 20:08:20 来源:百度新闻

近期,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为社区困难老人购买了“银发无忧”意外险,困难老人包括特困供养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、重残无业等群体。这批名单的获得,是通过北外滩街道数据赋能平台筛选相应标签获得的,进而形成智能报表,让辖区内527位老人免申即享、直接受益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2021年底,虹口区数据中心联手民政局、北外滩街道共同打造数据赋能平台,希望能够实现“上下通”即市-区-街-居四级数据贯通,“左右联”即“大中小”三屏与物联网四端数据互联为基层减负增能。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并修改完善,赋能平台已基本成型,北外滩街道所有21个居委均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启用该平台。

目前北外滩街道通过率先打通市、区相关数据库,使用市、区提供数据16.66万条,街道录入6.12万条,形成标签253个。平台紧扣基层治理的现实问题,立足数字化改革的多项实践,为基层减负增能。

从“要数据”到“用数据”,基层干部实现从“折返跑”到“冲刺跑”

“大数据赋能平台上线后,我们实现了减负增能。”长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维娜表示,“居住人员画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居民信息,做到底数清、数字准、情况明。利用数字日志、智能报表,我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”

她告诉记者,原先传统的方式是一本户籍册代代相传,如果急用,必须找到相关人员,相关人员维护不及时还会造成信息滞后。目前,北外滩大数据赋能平台建立了较精准的人、房、企动态数据库。基于人口、房屋、法人等基础数据底数,每位社区干部只要通过“一台电脑”“一个手机”“一个应用”,就能随时“找人”“找企”“找房”,并及时进行数据维护更新和纠错。

居委干部运用数据赋能平台(手机端)入户开展工作

北外滩街道城运中心负责人介绍,这是在数据库应用的基础上,街道通过大数据关联、信息标签等方法,使人口、房屋等离散的数据演变为面向主题的立体数据模型,形成居住人员画像,包括基本信息、人房关联、补充信息、标签信息四个模块。民政、计生、老龄等条线的业务均可通过系统确认户籍变动情况,颠覆了传统业务处理模式,大大减轻了单个业务条线跨部门的沟通难度。

另一方面,借助数据赋能平台,北外滩街道将街道层面的“工作日志”“社区云”与居委“工作台账”打通,促使基层应用合一,避免多头填报。借助“智能报表+bi”工具,减少基层日常纸质报表、电子填报等工作。同时,配合虹口区数据中心的“属地化数据”建立下发模式,形成了及时更新反补的双向互通共享机制。

在北外滩街道副主任陈鹏翔看来,“通俗一点说,从要数据到用数据,基层干部实现了从‘折返跑’到‘冲刺跑’。减少了不必要的精力浪费,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走访居民等群众工作中去。”

增加政策“应享未享”提醒,温暖守卫沉默的少数

就在不久前,北外滩街道工作人员通过数据赋能平台组合排查,借助“一人多享”功能,发现一位享受低保的居民,因家庭成员发生变故,成为特殊困难家庭。

得知这个情况后,居委会专门和他沟通,了解实际情况,确认事实后,居委救助顾问建议居民由低保转为特困供养,并主动帮其进行了办理。由此,这位居民享受的救助金额每月提高了30%。

这个案例,正是通过数据赋能平台实现从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、服务上门”的典型转变。

在北外滩街道数据赋能平台上,记者看到,平台基于养老、救助等工作设置了相应标签,在标签管理中,增加了待办任务预警、“应享未享”主动提醒,通过将各类政策进行结构化,对符合各类政策标签的人进行自动计算,并与享受政策的人员库进行比对,实现政策找人,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;同时,平台增加了冲突预警功能,避免了一个人同时享受多种有冲突的政策。

数据赋能平台电脑端操作界面

特别是由于北外滩近几年旧改量很大,户籍迁出人数较多,涉及户籍的业务审核工作往往倾注了大量的人力。如今,近万条的数据,定期被筛选出户籍迁出或死亡名单后,可归类至相应的居委,再次与申请人或其家属确认情况,相互验证数据有效性,历经三级审核制度,大大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。

北外滩街道服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部分困难群体和特殊家庭在户籍迁出后,不愿向新社区主动透露自己的处境。工作人员根据数据赋能平台的预警信息,会为困难群体和特殊家庭暖心慰问,并提前介入,指导其继续享受政策的路径。这样大数据赋能平台也实现了温暖守卫,保护沉默少数的作用。

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蒋霜胤表示,北外滩街道将数据下沉到基层、赋能到末梢、应用到日常,今后还将根据社区需求,打造一批宜居、宜业、宜学、宜养等贴近百姓实用管用的标杆。

本文作者:周楠

标签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上一篇: 市委书记会见施一公坐姿引争议 具体是怎么说的?-播报

相关新闻

保险时讯